mini店并不是一個新事物,但隨著盒馬和永輝入局,被貼上新零售標簽后,又再次被聚光燈籠罩,備受關注。
分別在各自擅長領域試驗、探索半年后,近日盒馬和永輝的mini業(yè)態(tài)終于在上海擦出火花——永輝mini已悄然進入閔行區(qū),開了3家新店,與此同時,盒馬mini也在此地暗中布局2店,不久將開門營業(yè)。
從目前來看,盒馬mini和永輝mini在價格帶和售賣方式上都有較多雷同,客群重合度高,而上海市郊閔行正好滿足“盒馬想下沉,永輝想升級”的場景需求。
山雨欲來風滿樓,在用超級物種遭遇困難狙擊盒馬失敗后(超級物種所在的云創(chuàng)業(yè)務也已經剝離出永輝財報),永輝已經在mini賽道上占領先機,然而盒馬也絕不會在一線城市退讓半步?!巴度胄?、效率高”的mini模式,必將引發(fā)盒馬永輝再次一戰(zhàn)。
永輝、盒馬mini首次正面對壘
從零售業(yè)的發(fā)展趨勢來看,正在呈現(xiàn)出一種距離消費者更近的態(tài)勢,以至于玩家紛紛轉向1公里的社區(qū)生意。顆粒度更小的mini模式恰好能適配到不同的社區(qū),是當下最理想的社區(qū)生鮮消費場景之一。
今年年初,盒馬和永輝同時開始試驗mini模式切入社區(qū):盒馬借用大店所積累的商品構架和核心技術,打造縮小版的mini,主打平價散裝菜,目前已在上海開了2家門店;永輝則以大店“子母店”模式拓展mini店,建立流量圍欄,培養(yǎng)消費粘性,在福州、重慶等大本營連續(xù)開出400家店。
大小店的配合是雙方共同的策略。
表面上,雙方仍然定位于各自層級的消費市場,即盒馬在一線城市,服務高收入客群,永輝在二三線城市,主打性價比。
不過平靜的湖面卻暗流涌動,近日盒馬和永輝先后進入上海:其中近3個月內,永輝先后在閔行新開3家mini店。筆者實地探訪,永輝mini主打散裝水果、蔬菜,水產活鮮、肉禽蛋等生鮮占比超過60%。
同樣在閔行,盒馬則分別在浦江、康健廣場籌備兩家店,其中浦江城市生活廣場的盒馬mini正在裝修中,根據(jù)此前的構架組成,盒馬mini同樣主打散裝肉禽蛋,更加親民。
待開業(yè)后,這是盒馬和永輝在mini這一創(chuàng)新業(yè)態(tài)上,首次正面對壘。
盒馬和永輝為什么mini模式首場戰(zhàn)役放到上海閔行呢?
他們各自又有什么打算?首先要搞清楚雙方的背景:
先看盒馬mini背景
截止18年8月,盒馬鮮生開業(yè)1.5年以上的門店坪效超過5萬元,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80萬元,線上銷售占比超過60%。
但不是所有的盒馬門店都有以上的經營業(yè)績,19年盒馬關閉一家蘇州門店,盒馬鮮生門店在消費力強的區(qū)域已經成功,但在消費力弱的區(qū)域,盒馬的商品結構還不能滿足其需求。
除了消費力門檻外,拓店速度也是盒馬面臨的一大挑戰(zhàn),盒馬門店投資更大,物業(yè)條件高,很難快速在新城市形成規(guī)模效應。
同時,盒馬鮮生亟需改變初期的較為粗放的開店模式,向精細化邁進,也即,門店要確保滲透率以及成長性,前者意在覆蓋率,而后者則為效率。
在此背景下,盒馬mini店成為了運營重點。在盒馬的官方定位中,盒馬mini投入更小,定位更低,能有效降低開店門檻,是一種“填縫”的業(yè)態(tài)。即填充盒馬生鮮大店開不到的區(qū)域,例如上海外環(huán)等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的區(qū)域,或者三四線城市。此外它還能獨立于大店存在,即便是在沒有盒馬鮮生進駐的城市,盒馬Mini也能快速復制占領市場。
盒馬鮮生獨立為事業(yè)群之后,越發(fā)考驗運營技巧。
再看永輝mini店
早在2015年,永輝就進行了社區(qū)生鮮便利店——永輝生活的布局,只是發(fā)展并不順利,短短三年時間,凈虧損近10億元,最終不得不從永輝超市中剝離。但這并不妨礙永輝繼續(xù)在小業(yè)態(tài)上的投入,與永輝生活在社區(qū)生意的打法不同,Mini店無論從定位人群、商品結構等方面,都帶有過強的永輝基因。面積在500平方米左右的永輝Mini店,承接大店品類優(yōu)勢,在減少包裝成本的同時,做到價格更低。與此同時,永輝mini有效避免了超級物種在技術上踩過的坑,回歸永輝核心優(yōu)勢——供應鏈和性價比上,同時拉近門店與核心社區(qū)消費者的距離,在不增加履單成本的前提下,填補“到家”的業(yè)務缺陷。
此外,永輝的“超級物種”由于創(chuàng)始股東意見不合,已從永輝集團剝離,在2019年年中,已為聯(lián)營公司的云創(chuàng)、彩食鮮和上蔬永輝投資虧損2.17億元,作為一家市值在千億元左右的上市公司,永輝也需要找到新的高成長性且盈利周期短的項目,以此提振市場信心,mini店有著相當明顯的業(yè)務必然性。
財務訴求在永輝的決策中不容忽視。
在消費升級、新零售的浪潮中,檢驗永輝mini最佳的場景就是消費水平更高的一線城市。此前永輝宣布在北京將布局40家mini店,就是最好的印證。
永輝向上,盒馬向下
可以看出,mini店在盒馬和永輝的定義、作用是有差異的,但相同的一點是:均想利用mini店去突破以往的市場盲區(qū),提高擴張效率,并減輕采取壓力。
換言之,盒馬mini要下沉,永輝mini要升級,雙方都想到對方擅長的領域里去分一杯羹。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永輝和盒馬會在上海閔行交戰(zhàn)的原因。
作為中國一線城市的城郊地帶,上海閔行擁有人口密集的大型社區(qū),消費力適中的客群,投資成本也比核心區(qū)域低了很多,擁有更多的試錯空間,是新零售、新模式的天然試驗場。永輝也好,盒馬也罷,目前各自mini模式都處于探索、打磨、升級階段,在閔行這一緩沖帶上先“拼拼刺刀”,反復試錯,及時調整,才是明智之舉。
閔行也可視為是雙方的試驗田。
目前看來,在mini模式這一賽道上,擁有400多家門店永輝已經在規(guī)模上碾壓盒馬,在品類和業(yè)態(tài)構架上也探索得更深,尤其在供應鏈方面,身為老牌超市的永輝也頗有一番優(yōu)勢。
而盒馬的優(yōu)勢在于此前的經驗和教訓,盒馬總裁侯毅此前放言,盒馬mini開業(yè)三個月坪效超盒馬大店,相對大店,配送成本更低,投資只要大店的1/10,經過幾年的測試和改進之后,盒馬方面在運營方面更加嫻熟,縮短了與對手之間的距離。
mini店各有特色,現(xiàn)在大家看到的mini店,一定不是最終的版本,再加上不斷出現(xiàn)的新概念、新技術,社區(qū)生鮮市場越來越熱鬧,但整體上這仍將是寡頭之間的巔峰對決(高資金門檻已經杜絕了中小創(chuàng)業(yè)企業(yè)的參與),這是相當值得關注的。
至于誰會成為該領域的勝者,誰會成為賽道的剩者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添加客服微信